当前位置: 首页 > 北方人
巧手绘蓝图 匠心斩荆棘—记辽宁省勘察设计大师、中冶北方副总经理王洪俊
[发布日期]2017-08-14

从事工程设计这个行业的人,大体是内敛而朴素,严谨而谦逊的。同他们交谈,永远感受不到久经世故的圆滑,更没有华丽的言辞,你只会被他们平实而字斟句酌的诚实所打动。即便当他们成为业界享有声望的“大师级”人物时,这些特质也不会因光环加身而改变。我所认识的王洪俊,就是这样一个人。

王洪俊,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辽宁省勘察设计大师。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矿山工程的设计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鞍钢、本钢、首钢、武钢、宝钢、酒钢、通钢、马钢等钢铁集团公司二十余项大型、特大型、超大型铁矿山采矿工程设计。由其主持完成的工程项目中,获得冶金行业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七项,二等奖十项;冶金行业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冶金矿山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冶金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

潜心用智 精耕一隅

“三十年不离本行”是王洪俊谦虚的自我评价,也道出了通往大师之路所必须付出的高昂的时间成本。采矿专业出身的他,是恢复高考后公司招聘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在高等教育还是稀缺资源的八十年代,本科生便是人中龙凤。1982年2月,带着本科生光环的王洪俊成为中冶北方前身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采矿室的一名助理工程师,这个称谓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叫法——“学徒”,这个更像是作坊里初级手艺人的称谓,一直被谦虚的工程设计师们延续至今。“学徒”和“学生”的主要任务都是学习,学生的授课主体是老师,学徒当然就是师傅了。

从“学生”转变为“学徒”的王洪俊鲜有机会能直接参与工程设计, 在师傅的指导下,矿山开采高阶段方案和施工图便成为他的“新课本”,这些“新课本”也催生了他对采矿设计的执着和热爱,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王洪俊都会仔细琢磨、虚心讨教。他说:“采矿工程的工艺方案不是光凭理论就能得出的,即便是学术派的采矿专业教授,在遇到地质、水文、矿体赋存条件都不同的矿山时,也不会比一个从事多年矿山设计的工程师高明,在矿山设计领域,经验比理论更显重要”,而前辈们的经验就“流淌”在这些珍贵的文件和图纸中。

经过四年的潜心学习,王洪俊很快便崭露头角,成为科室专业技术的佼佼者,开始参与和主持多项工程的设计工作。那时的他不会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份执着给他带来的不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一个用其毕生精力追求的事业和一条通往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师之路。  

挂帅出征 披荆斩棘

 1988年至1994年,王洪俊担任采矿专业的设计负责人,那时的钢铁冶金工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考验。凭借出色技术优势巩固行业地位,争取份额有限的市场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恰逢此时,王洪俊组织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的地下铁矿山项目——酒钢镜铁山铁矿桦树沟矿区的开采方案设计。项目采用的大高差多矿体安全均衡开采技术、高阶段大结构工艺技术、多级站通风技术等多项新技术,解决了高山矿床大高差多矿体纵横开采及平稳衔接的技术难题,赢得了业内的广泛好评。

凭借出色的设计水平及较强的管理能力,1994年4月,王洪俊被任命为采矿室副主任,同年9月被任命为采矿室主任,1996年6月又被任命为副院长。期间,他主持完成了多项大型矿山的采矿工程设计工作,长期的磨砺和积淀,使他逐步成为采矿专业的“顶梁柱”。此后,他主持完成了酒钢镜铁山铁矿黑沟矿区的设计任务。黑沟矿区是当时我国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露天铁矿山,该矿山开采高差大,地形陡峭,矿石运输十分困难。经过反复的多方案比较和论证,王洪俊带领的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将地下矿的开拓运输系统应用到露天矿开采运输中,成功解决了高山高寒矿石运输的技术难题。依托桦树沟和黑沟项目提炼的“高寒高海拔特大型矿山开采技术”是王洪俊设计生涯中的首次重大突破,为他今后在大型、特大型矿山开采领域的设计和研究奠定了基础。黑沟项目的工程设计获得2005年度冶金行业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也让王洪俊在行业内声名远播。    

 从此,王洪俊对于采矿技术的钻研和突破便一发不可收拾,任何技术难题在他参与和点拨下,都能迎刃而解。二十年间,他主持了多个露天转地下矿山的开采设计,将露天和地下两种工艺方法相互协调,有效解决了露天、地下开采的时空关系,成功实现矿山不停产、不减产的平稳过渡。依托项目总结的“露天转地下相互协调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获得2011年度冶金行业部级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除此之外,超特大型露天铁矿开采工艺技术也是他研究的重点,先后主持设计了太钢袁家村2200万吨/年采选工程和澳大利亚兰伯特角5700万吨/年采选工程银行可研设计。其中,依托太钢袁家村铁矿,其主持参与的“微细粒复杂难选红磁混合铁矿选矿技术开发及2200万吨/年装备集成”科研项目,开创了微细粒赤铁矿选矿的先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14年我国冶金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只有2项特等奖)。至此,王洪俊已经在国内采矿界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锤炼队伍 薪火相承

 尽管已经是公司公认的“采矿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引领者”,王洪俊却并不认为个人的贡献能成为项目唯一的“主角”。他很清楚,矿山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个人的作用与整个团队相比是有限的,团队潜能的发挥才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他把重点放在培养年轻人尽快成长上,同时把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让给年轻的技术骨干。

自从走上管理岗位后,王洪俊便意识到,单个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管理上的失败,团队和人才的培养才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带出来的“兵”都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这得益于他对细节的苛求和锤炼队伍的方式。他始终认为,沟通是传承的利器,创新的想法多数都诞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正因为如此,由他主持的大大小小的采矿技术交流会不下百场,团队的每一个人在交流会中都能成为主角,每个人的想法都会被郑重其事的讨论和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拥有这样一个强大的采矿设计团队的中冶北方才能保持铁前采矿领域龙头地位不动摇。每每谈到这个团队,王洪俊的眼里满是骄傲和自豪,团队里的很多成员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这个精英的团队是让他最欣慰的成就。   

时至今日,年将六旬的王洪俊,依然坚持深入设计一线,每有重大项目的方案审查,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对于矿山设计事业的执着使他从没想过要停下脚步享受荣誉带来的掌声和安逸。他说:“现在的矿山工程设计,已经不再满足于只达到生产要求的基本标准,顾客的要求和体验以及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需要我们在设计上体现更为人性化和精细化的理念。”就在前不久,中冶北方数字化矿山项目组成立,王洪俊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带领新的团队走上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关之路…… 

北方人
更多